从“敬礼娃娃”到“默哀”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早上看到一个门户网站的标题“儿童节,小学冷,大学热”,心情颇为复杂。说到儿童,不得不提起前几天看到的一则题为“敬礼娃娃出现心理障碍”的新闻,是关于一名叫做郎铮的小孩,小郎铮在被从汶川地震的废墟下拯救出来的时候,向所有在场的人敬了一个军礼,这一幕被许多记者记录下来,郎铮那种完全未受地震所伤害的纯真和质朴,确实感动了许多人。然而具有这样心理素质的孩子居然在被救出之后渐渐出现心理障碍了,不得不让人质问,到底发生了什么?郎铮的医生说,舆论和社会的过度关注是造成小郎铮现在状况的主要原因,因此呼吁不要社会各界不要再来去探望他、关注他,给他一个安静的休养环境。
有句对这条新闻的评论叫“敬礼娃娃拷问舆论良知”,拷问良知,这四个字说得很好,但将棒子全部打在舆论的身上,是不是有点过呢?试想,舆论是什么?舆论代表了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舆论对待郎铮的态度,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我们社会对待这些灾区孩子的态度。所以要反思,很多时候,我们对待灾区人民的关心是不是简单粗暴了一点呢?很多时候,我们是把他们当作我们受苦受难的同胞,还是更多地把他们当成表现比拼砸钱的对象?很多时候,我们是把他们当作需要鼓励和支持的群体,还是更多地把他们作为某些行为艺术的理由?很多时候,我们是把他们当作劫后余生的幸存者,还是更多地把他们当作媒体的头条和茶余饭后的谈资?
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了默哀,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那时正好在北京,天安门前的情景着实触动了我,在警报和喇叭的嘶鸣的那三分钟,人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对逝去生命的惋惜与哀痛,慨叹自然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那是令人难忘的三分钟,因为有感悟!后来,每逢大型的集体活动,都要默哀,次数多了,人会麻木,也会深思,这就不禁让人去思索默哀的意义与目的。为什么我们要一次又一次地去悼念、去冥思那些往生的亡灵?逝者已去,我们的默哀并不能挽回他们的生命,并不能阻止一次次余震的发生。为什么我们还要默哀?后来我明白了,这些默哀就是要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去重塑对生命的尊重和端正对人性的关怀。正如去报道他们,请不要把他们当作叫卖的猛料;去支持他们,请不要把他们当作做秀的缘由;去帮助他们,请不要把他们当作自己慈善簿上的条目;去关心他们,请不要把他们当作是低人一等的难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请先把他们当成一个人,一个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感受的人!永远别让表面的东西转移了我们最初最美好的初衷!
发表在 文化沙漠的涂鸦 | 一条评论

CvsNT设置及CVS eclipse客户端设置

注:CVS是目前最主流的版本控制器,对工程开发有着很大的帮助。这里转载一片关于CVS在Windows平台上的版本——CVSNT配置和测试的文章。

CvsNT设置
1.安装CvsNT,并重新启动
2.打开Service Control Panel
3.设置Advabced->Temporary为任意一个空目录
   钩选上所有选项
   设置Lock地址为Localhost ,其他选项不要改动
4.添加Repositories
   点击Add按钮,选择一个准备好的空目录如Location= C:/cvsAdmin   ;Name =/cvsAdmin
   系统会提示是否初始化,点确定
5.如果CvsService或CvsLock服务没有启动,请先启动他们

测试服务器
1.开始菜单-run-cmd,进入命令行环境
2.输入Cvs ,会出现相应的帮助,如果没出现,说明环境变量中的Path值没有设置,你可以手动设置到你的Cvs.exe文件所在的目录
3.set cvsroot=:sspi:localhost:/cvsAdmin
4.输入cvs version ,显示当前CvsNt版本号
  Client: Concurrent Versions System (CVSNT) 2.0.58a (client/server
  Server: Concurrent Versions System (CVS) 1.11.2 (client/server)
5.cvs login
  输入你的Windows登陆密码
6.cvs ls
  显示所以module,至少会有一个CVSROOT
7.如果以上步骤都没有错误,说明CVSNT配置成功

配置CVS客户端。
1.启动eclipse,切换到CVS Repositories面板,右击面板,选择new/Repositor Location。出现Add CVS Repository 对话框。
2.在对话框中填入:
  Host: 服务器Ip地址
  Repository path: cvs数据的路径,如上为:D:\cvs (为配置CVS服务器时的路径)
  User: 服务器的用户名
  Password: 服务器的用户名的密码
  Connection type: pserver
  点击Finish,完成建立过程。
3.在建立的CVS Repositories面板中,选择:head下的一个工程,即可进行各种操作。如:checkout
4.将新建的工程上传至cvs服务器:右击工程,选择:team-Share Project ,出现Share Project 对话框,然后选择一个repositories地址,点击next 下去,即可完成上传。

发表在 积少成多 | 一条评论

晚上突然看到一条消息,非常之郁闷。
计划了这么久的事情,突然成了镜花水月……
之前努力干活就是为了搏出这么个轻松自由的假期,已被地震震得支离破碎,又被这场洪水卷得渐行渐远。
常言道,天道酬勤,是我不勤,还是天道不公?
可不可以不要再地震?能不能够不要再暴雨?

心情不大好,发点牢骚。

发表在 文化沙漠的涂鸦 | 一条评论

圣火到交大

前几天还在抱怨运气不好,总是和奥运圣火失之交臂。然而,机缘巧合,最终还是很幸运地让我在交大见证了火炬传递。
虽然刚从北京回来,人很疲惫,可是起床后看到窗外人潮涌动,顿时倦意全无。7点一刻从寝室出发,一路上满是身着奥运和“I红心CHINA”的文化衫的人群。在电院楼下和大部队集合,我和john进实验室放了个包出来就发现我们已经被大部队抛弃了。一路自觅蹊径地向前走,经过电院前面的广场时就看到了在为圣火传递而准备的团体操在彩排。
02 团体操彩排 01 集合处
天气不是太好,刚刚下过大雨。john把地点搞错了,以至于我们绕了个大大的弯才找到我们的“地盘”。离圣火传递开始还有些时间,大家都在留影纪念,ww不知道从哪里搞了面小国旗贴在了脸上。
03 最上相的ww 07 套间合照
大概是人实在是太多,太热闹了。这个小女孩完全被吓得都不笑了。
04 被激动的人群吓坏的小姑娘
维持秩序的警察大叔和护跑的工作人员,他们大概是全场最不觉得挤的人吧!
06 执勤的警察叔叔 05 护跑的工作人员
不安分的我们显然不愿意呆在一个地方苦等,于是大家决定去交大校内第一棒的庙门那里去蹲点。处处都可以看到抗震救灾的横幅和标语,人人手上都缠着黄丝带。
08 处处不忘地震灾区 09 欢呼的人群 21 黄丝带
不一会儿,先导车队就来了。最开头的赞助商的花车。之后就是坐着火炬手的大巴,火炬手都是帅哥美女啊!
11 花车上红旗飘飘 12 大巴里的火炬手 13 大巴里的火炬手
不久人声鼎沸,我们知道圣火来了,果然张杰校长就举着火炬跑了过来,这大概是整个过程中最热闹的时刻了。(后来经过ww仔细确认,我们在这个时候还在电视上出现了一下。很不容易,在复旦控制下的SMG的新闻里,有五十几棒的交大还没有两棒的复旦时间多……)
14 杰哥第一棒 24 杰哥第一棒
看着杰哥越跑越远,我们就开始返回我们的大本营,一路上都是随着火炬飞奔的人们。等我们到达时,那里已经有一名火炬手在等待了。不一会儿,一个外籍火炬手跑了过来,跟我们的本土火炬手作了传递。
19 追随圣火的人群 16 17 18
很快,火炬就在交大绕了个圈,一路上到处响起“中国加油!北京加油!汶川加油!”的声音。目送最后一棒火炬跑出交大。今天的火炬传递就这样结束了。很累也很激动,不想多说什么!祝福北京奥运!也祝福四川人民!
发表在 文化沙漠的涂鸦 | 一条评论

这样一个2008…

前段时间,奥运火炬传递受到很大阻挠的时候,很多人都给msn挂上一颗红心,我也不例外。一段时间后,我把红心摘去了,因为怕挂久了会麻木,会形式化。而且,就像后来所倡导的,各司其职,认真工作才是对祖国最大的支持。但是5月12号下午,听到四川地震的消息,跟家里通电话,老爸说王军哥哥还联系不上…给四川的朋友发消息几乎全部失败…我想,也许这颗心我摘得有些早了…
这是怎样的一个2008呢?雪灾、ZD、火车出轨、地震,我们的祖国在承担着如此多的灾难下,还得尽全力去办好奥运会。我们的民族也许不能有福同享、但却必然能有难同当。今天走在徐汇的路上,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暖。交大校内也开设了捐赠点,我把这几天做HPSR志愿者的津贴都捐出去了,可惜这几天还要做HPSR的志愿者,没办法亲自前往,只好托John代我捐款了。没有CCIE那样的500万,但量力而行吧!
要坚强,才能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所有困难。很难想象8月8号那天会以一个怎样的心情看着奥运火炬点燃,也很难想象12月31号那天会以一个怎样的眼光去回顾这过去的一年。
祝福所有身处灾区的人们!祝福所有为祖国而艰苦奋斗的人们!
发表在 文化沙漠的涂鸦 | 2条评论

我也想看奥运火炬…

话说前几天发现,奥运火炬将于21号到上海交通大学一游,彼时,我“很巧”地呆在北京,颇为无语……
这朵“祥云”在我们家门口飘过时,我在上海。等它飘到上海时,我又溜达到北京去了。再等它回北京的时候,我又回上海了……
这年头,想看一眼奥运火炬怎么就这么难呢?!!!!
发表在 文化沙漠的涂鸦 | 3条评论

5月3日上海博物馆

今天去了趟上海博物馆,原因不多说了,有点政治色彩。不过说起来也怪丢人的,在上海呆了快五年了,这还是第一次去上博。
其实,这趟上博之行差一点就被我给取消了。昨天晚上睡得太晚,以至于早上根本起不来,给林琰发条短信说人有点不大舒服,不去了。结果这位老兄一眼就洞穿了我的借口,直接回我说“太假了……快下来吧,我们在下面等你”于是,很丢人地爬起来,整理完跑下楼和大家集合。但是一趟下来,不得不说,上博确实是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甚至,最好多去几次,我之后会解释为什么的。
我不大喜欢在五一、十一这种时候跑出去,因为到处都是人……今天也不例外。为了找到上博的入口,我们从广场外排着的队伍尾端顺着向前找,转了好几个90度才看到一个小门在那一口一口地慢慢吞噬着队伍。问了下工作人员,被告知要等一个小时!所幸,他给的是最坏估计。
博物馆是个很难统一步调的地方。我这人好琢磨,换句时兴的话讲,叫喜欢yy。盯着个东西就要看半天,然后在那儿胡思乱想,所以很自然的落在了最后。不过好在很快我们就“各自为战”了。对我来说,逛博物馆有两大乐趣,其中之一就在于琢磨,比如看到书画展,总喜欢站在画卷前一点一点琢磨这画上的东西,期待能发现点不那么明显的内容,甚至是画家的恶作剧,看到王翚偏要给山水画上加一个出山的小人时,真是乐在其中。再比如,瓷器展和青铜器展时,你就会不禁琢磨和比较,揣测它的用途,估摸工艺的难度,甚至自己做个鉴赏家,试图去判断一件件展品的年代和风格,要是有幸“蒙”对了一两个,倒也有几分成就感。可是琢磨是需要花功夫的,往往要在一个馆里呆很久,很多时候为了赶时间,只能快餐式的扫一眼,把感兴趣的拍张照带回去玩味了。所以,看看我相机里块装满的存储卡,就知道为什么上博是一个要多去几次的地方,而且一次一两个子馆则止(反正现在是免费的了)。不然去一趟上博只不过是人眼对展台灯光照下物体的一种满足罢了。
逛博物馆的另一大乐趣在于接触新事物。就如同这次的古奥林匹克文化展一样。有著名的掷铁饼者和宙斯神像,也有不大著名的雕塑和传说,当然还有众神的那点破事。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总能让你久久驻足于冷气开得马力十足的展馆内。而且时不时还喜欢拿欧洲人的东西来跟自己家的盆盆罐罐比个高下,在发现自己家的东西在BC后面比人家多个几百后,满足而又得意地再将目光转向人家其他的宝贝上。当然,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展品的,比如,看到希腊人的一个代表胜利的叫作奈基的女神雕像时,不经意地瞟了一眼旁边的英文注释,赫然写着“NIKE”!咦?怪不得很多运动用品上面都印着它嘛!刚准备拿起相机拍一张,就见一个保安大叔凶神恶煞般的冲过来,大手一挥“这个厅内不准照相!”无奈,作罢……
从上午10点一直逛到下午4点半,从博物馆出来的时候,太阳已经不如上午那般灼热,兴致很好的又跑到书店去淘了几本书,可谓满载而归。一路上,不知不觉又开始琢磨起上海博物馆来:
通常,人们去参观一个博物馆,或多或少应该对它所展览的主题有个预期。这些预期,部分来自于博物馆的名字,比如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看一眼我们就知道里面大概是些枪枪炮炮之类的家伙;或者来自于博物馆的地域,比如湖北省博物馆,听听就会觉得大部分是关于古荆楚文化的展品。可是,站在上博外面的时候,我脑子里对将要看到的东西还是一片空白。因为“上海博物馆”这五个字是不能把它归纳如特色专业博物馆的,而倘若我们只把上博和上海联系起来,似乎又会好奇有多少东西能够撑满这么大的一个“地堡”般的建筑。因为谈到上海,一方面,地域算不上幅员广阔;另一方面,历史也不能称其渊源流长,再加上还有林林总总各种门类的其他博物馆,似乎留给上博的宝贝已经不多了。所以,进门之前,一堆问号挂在脑袋里。
然而,当我跨过那道门槛的时候,似乎上海这两个字消失了。放眼望去,都是除了古奥林匹克文化展外,都是以“中国”开头的各个子展馆。突然间,觉得这样的定位很好,有的时候拘泥于一些局部的事物反倒显得不够大气——既然那些local的事情都有人办了,那就不妨甩开这个框框,以更高更大的视角去做更适合自己的事情。就像大英博物馆一样,虽然名字被冠上了英国的烙印,但是肚子里却装下了整个世界,而这也正符合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自我定位。若能从寰宇华夏再放眼世界,岂不更好!虽然有很大的难度,但这并不妨碍它的主导思想,正如我们看一个人,并不看重他有多少的财富,而是在乎他有着怎样的胸襟!
发表在 文化沙漠的涂鸦 | 8条评论

浪潮之巅 之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

注:都说我好久不更新,其实不是因为我不原意,也不是因为我懒。最近这段时间,看得多,听得多,说得少,写得少。脑子里只进不出,难受得很。想法和灵感也不可谓不多,可是绝大多数都很难成文。一则是因为实在没时间,二则我这人写点东西本来就挺费劲的,遣词用句思想内涵都要考量再三,现在手头上还有篇去年五月份的游记没截稿,更别说这段时间的了。本来最近脑子就不够用,再琢磨琢磨这些,基本上就可以提前为老年痴呆作准备了。正好Google黑板报上关于摩托罗拉的浪潮之巅出来了,加上前不久摩托罗拉刚刚经历拆分,所以转上来看看。其中不乏许多启迪之处,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美国过去未曾有过贵族,今后也不会有。无论是巨富盖茨或者是年轻美貌、聪明而富有的女继承人伊万卡.特朗普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贵族。实际上贵族这个词在整个西方本身就是一个没落的词汇,虽然在东方一些人或许沉迷在贵族梦中。但是,贵族在历史上曾经实实在在地出现过。如果我们认为公司之中也有所谓的贵族,摩托罗拉无疑可以算是一个。
曾几何时,摩托罗拉就是无线通信的代名词,同时它还是技术和品质的结晶。甚至就在二十年前,摩托罗拉还在嘲笑日本品质的代表索尼,认为后者的质量只配做体育用品。今天,虽然摩托罗拉的产品从品质上讲仍然傲视同类产品,但是就像一个戴着假发拿着手杖的贵族,怎么也无法融入时尚的潮流。
 
1. 二战的品牌
 
下面这张图是从美国军方网站上找到的,大部分读者应该第一次见到这张照片。但是,大家对它一定是似曾相识,因为这是美军在各种媒体,尤其是在电影中,通信兵最经典的形象。这位战士身上背的是摩托罗拉的 SCR300 背负式跳频步话机。它是一个可调谐的高频调频通信设备,重十六公斤,有效通讯距离十六公里左右。六十年前,摩托罗拉的牌子随着美军传播到全世界。
image001-755355
摩托罗拉公司原名加尔文制造公司(Galvin Manufacturing Corp),创立于 1928 年,由创始人之一的保罗.加尔文的名字命名。它最早是生产汽车里的收音机的,摩托罗拉则是这种收音机的品牌。摩托罗拉一词 Motorola 的前五个字母 Motor 表示汽车,ola 是美国很多商品名称喜欢用的后缀,比如可口可乐 Coca Cola 。二战前,美国军方已经认识到无线电通信的重要性,开始研制便携式无线通信工具,并且自己研制出一款报话机(Walkie Talkie)SCR-194 。但是非常笨重,不很适用。摩托罗拉的一些工程师参与了这项研究。1940年,摩托罗拉研制出真正用于战场的报话机,就是上面照片中的 SCR300 。1942 年,摩托罗拉公司再接再厉,研制出“手提式”的对讲机(Handy Talkie)SCR-536 。见下图:
image004-732782
这个超级“大哥大”重四公斤,在开阔地带通信范围一公里半,在树林中只有三百米。即使如此,那时美军的通信装备也高出其它国家一大截。从这一系列军用设备可以看出,摩托罗拉在无线电通信方面的实力很强,它的调频技术和天线技术都是领先于世界的。同时,作为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的供应商,摩托罗拉产品的稳定性和鲁棒性(Robustness)都很好。这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摩托罗拉产品的基因。至今,很多摩托罗拉的产品仍然如此。我经常看到这类报道,在一个荒郊野外出了车祸,大家都拿出手机呼救,最后只有摩托罗拉的手机能打出去。但是,很多事情是双刃剑,过分注重技术和品质使得摩托罗拉在商业上的灵活性远不如诺基亚和三星等竞争对手。
二战后,摩托罗拉作为品牌名气越拉越大,人们一说起无线通信就首先会想到摩托罗拉。直到二十年前,摩托罗拉一直垄断这个市场,从对讲机、早期的手机,即大哥大,到九十年代初风靡中国,城市里人手一个,万元户腰里一排的 BP 机。人们甚至忘了它公司的名称加尔文制造公司,于是,1947 年公司干脆改名摩托罗拉,由此可见当年摩托罗拉名头之响。这种事情在大公司里并不少见,几天前,松下公司也把它的名字从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名字 Matsushita 改为了品牌的名字 Panasonic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2. 黄金时代
 
从二战后到九十年代初,可以讲是摩托罗拉红火的年代。摩托罗拉在模拟无线通信方面有任何公司都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并且创造出多项世界第一。美国通信界对通信有一种通用的分类方法,即分为:有线单向(如闭路电视)、有线双向(如电话)、无线单向(如收音机)和无线双向(如手机电话和 WIFI)四种。长期以来,直到十几年前,AT&T 一直是有线通信之王,RCA 是无线单向通信的老大,而摩托罗拉是不折不扣的无线双向通信的霸主。我们从前一节可以看到,摩托罗拉的核心业务都和双向的无线通信有关。
1946 年,摩托罗拉发明了汽车电话。看过鲍嘉和赫本演的“ Sabrina (龙凤配)”的读者可能对这种产品有印象,影片中作为大公司董事长 Linus 从纽约长岛家中出发,一上汽车便通过汽车电话向远在曼哈顿的公司同事下达指示。很遗憾的是,汽车电话一直都是富人的奢侈品,它还没得到普及,就被手机电话代替了。十二年后,摩托罗拉发明了基于汽车的对讲机,它在美国被警察、出租车公司和各种运输公司广泛使用,直到九十年代末被手机电话取代(除了警察还在用)。在 2000 以前各国的警匪片中,我们经常看到此产品。
1963 年对摩托罗拉来讲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摩托罗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长方形的彩电显像管,而且它迅速成为了行业标准。(在此之前,RCA 生产的彩电荧幕是圆形的。请看这个图片)
television-720421
1967 年,摩托罗拉生产出美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以前的彩电或多或少还有些电子管。这件事对摩托罗拉影响很大,以前摩托罗拉虽然在技术上领先于世界,但是产品除了汽车里的收音机都不是民用的。彩色显像管的发明,标志着摩托罗拉有能力进入了民用市场并且将业务的重点转向民用。但遗憾的是,摩托罗拉在家电市场初期的尝试不很成功,到 1974 年,它不得不将彩电业务卖给了日本的松下公司。今天,很少有人知道摩托罗拉对彩电工业的贡献。
在六七十年代,摩托罗拉完全能经历的起在彩电上的失败,因为它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太多了。到八十年代,摩托罗拉进入蓬勃发展的十年,它的业务也由无线通信扩展到计算机的半导体芯片。1979 年,摩托罗拉成功地推出 68000 通用微处理器,它因设计的集成度为 68000 个晶体管而得名(虽然实际集成度为 70000 个)。它的地址总线(Address Bus)宽度为奇特的 24 位,可以管理 16 MB 的内存,因此它成为所有小型机和工作站的首选芯片。而同期英特尔的处理器其实比它落后半代,后者 16 位的地址宽度只能管理 64K 的内存。
八十年代,随着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出现了对专用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的需求,该产品也因运而生。德州仪器(TI)、AT&T 和摩托罗拉在八十年代初先后推出了 TSM ,DSP 和 M56K 三大系列产品,这个市场发展的如此之快,给摩托罗拉带来了一个新的金矿。今天,以 DSP 为核心加上外围通信的手机核心芯片仍然是全世界销量最大,最赚钱的半导体芯片(因为每个手机中必须有一个这样的芯)。
当然,摩托罗拉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它在八十年代初发明的民用蜂窝式移动电话,也就是早期说的大哥大,现在说的手机。大家公认摩托罗拉是当今手机通信的发明公司,虽然 AT&T 声称它的无绳电话比摩托罗拉的手机早,但是大家知道无绳电话和手机电话是两回事。由于 AT&T 扎根于有线通信,不自觉地会抵触无线通信。移动电话刚起步时,AT&T 预计到 2000 年全球不超过一百万用户,这个估计比后来 2000 年时的实际数目小了一百倍。所以,AT&T 自然不会把重点放在移动通信上。而摩托罗拉正相反,它在有线通信上不可能有作为,就自然而地押宝在移动通信上,领导和推动了移动通信的潮流。
到九十年代初,摩托罗拉在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器三个领域都是世界上技术最强的 player。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的产品声誉极好。我最早接触摩托罗拉的产品是在八十年代末,一些海关的朋友向我介绍他们的摩托罗拉对讲机。那些对讲机可以在钢铁包围的大货轮货舱里和岸上的同事通话,这是任何其他同类产品做不到的。1990 年,摩托罗拉的营业额超过一百亿美元,在 IT 公司中仅次于 IBM 和 AT&T 。如果摩托罗拉能通吃三大市场,它无疑将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IT公司。即使它能垄断其中一个,也是一个巨无霸的公司。很遗憾,它一个也没做好,这个通信革命的领导者被自己掀起的技术浪潮淘汰了。原因何在呢?
 
3. 基因决定定理
 
作为移动通信的领导者,摩托罗拉自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第一代移动通信是基于模拟信号的,天线技术和模拟信号处理技术的水平决定了产品的好坏。而产品的外观式样根本不用考虑。在技术方面,没有公司能挑战摩托罗拉。因此,摩托罗拉的手机虽然卖的贵(那时在中国一个好的手机要两万元),仍然占领了世界百分之七十的市场。其它公司要想和摩托罗拉竞争,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刚开始时,欧洲联合起来了。以往欧盟各国只能算是松散的联盟,在技术上很难单独和美国抗衡。即使搞出一个不同于美国的行业标准,也很难在世界上占主导,比如彩电的 PAL 制式。近二十年来,欧洲独立于美国单独行事的意识越来越强,同时吸取了各自为战的失败教训。明显加强了内部的合作。终于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上超越了美国。
1982 年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 European Conference of Postal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dministrations (CEPT)提出了数字移动通信的标准 Groupe Spécial Mobile,简称 GSM 。后来这个标准流行于世,欧洲又把它改称为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 因此很多人以讹传讹误以为 GSM 是后者的缩写。1989 年,该标准被提交到欧洲电信标准局,第二年便成为欧洲后来乃至成为世界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GSM 的技术核心是时分多址技术(TDMA),即将每个无线频率均匀地分给八个(或者十六个)手机用户,每个用户交互地占用八分之一的信道时间。(注:人们通话时,语音直接的间歇时间其实很长,只有语音编码做的合理,就可以几个用户共用一个信道。)GSM 实现简单,在成为欧洲标准的第二年,即 1991 年,就由爱立信和一家芬兰公司架设了第一个 GSM 的移动通信网。两年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十几个国家采用 GSM 标准,今天,GSM 占世界手机用户的 80%,据称达 20 亿用户。
在欧洲人行动的同时,美国人并没有闲着,他们似乎比欧洲人更努力。整个欧洲只搞出一个标准,而只有欧洲人口三分之一的美国居然搞出了三个数字通信的标准,其中两个和 GSM 一样是基于 TDMA 的标准,而第三个是很先进的码分多址 CDMA 标准。(以后有功夫再介绍 CDMA ,这里就不赘述了。)结果就不用说了,美国注定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上注定失败。
美国在标准之争上的失败间接影响的摩托罗拉手机今后的竞争力。当然,在标准上失败并不意味着摩托罗拉在手机市场上会失败,就像不拥有任何标准的三星公司照样在手机上抢到了世界市场的一席之地。摩托罗拉失去手机市场统治地位的原因还必须从自身找。这里面既有无法抗拒的命运的捉弄,也有人为的因素。
两年前,我和李开复博士等人多次谈论科技公司的兴衰,我们一致认为一个公司的基因常常决定它今后的命运,比如 IBM 很难成为一个微机公司一样。摩托罗拉也是一样,它的基因决定了它在数字移动通信中很难维持它原来在模拟手机上的市场占有率。摩托罗拉并不是没有看出数字手机将来必将代替模拟手机,而是很不情愿看到这件事发生。作为第一代移动通信的最大收益者,摩托罗拉要尽可能地延长模拟手机的生命期,推迟数字手机的普及,因为它总不希望自己掘自己的墓。如果过早地放弃模拟手机,就等于放弃已经开采出来的金矿,而自降身价和诺基亚的公司一同从零开始。尤其在刚开始时,数字手机的语音质量还远不如摩托罗拉砖头大小的大哥大,更使摩托罗拉高估了模拟手机的生命期。和所有大公司一样,在摩托罗拉也是最挣钱的部门嗓门最大,开发数字手机的部门当然不容易盖过正在挣钱的模拟手机部门,因此,摩托罗拉虽然在数字手机研发上并不落后,但是,进展缓慢。一旦各个竞争对手推出各种各样小巧的数字手机时,摩托罗拉才发现自己慢了半拍。
当然,以摩托罗拉技术和市场的优势赶上这半步照说应该不难,但是,摩托罗拉另一根基因使得它很难适应新的市场竞争。在模拟通信设备市场上,技术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其它方面,比如方便性,外观都不重要。而且模拟电子技术很大程度上靠积累,后进入市场的公司很难一年两年赶上。玩过发烧音响的读者知道,音响的数字设备,比如播放机,各个牌子差异不是很大,而模拟部分比如喇叭不同厂家的差异有天壤之别。日本的 SONY 和先锋至今做不出美国 Harman Kardon 和 Infinity 那种高质量的喇叭。在摩托罗拉内部,很长时间里,也许直到今天,技术决定论一直占主导。在数字电子技术占统治地位的今天,各个厂家之间在技术上的差异其实很小,这一点点差别远远不足以让用户选择或不选择某个品牌的产品。相反,功能、可操作性、外观等非技术因素反而比技术更重要。在这些方面,摩托罗拉远远比不过诺基亚和亚洲的对手。我一些在摩托罗拉的朋友常常很看不上诺基亚和三星等公司的做法“他们换一个机壳或者颜色就算是一款新手机”,但是,用户还真的很买后者这种做法的帐。
公平地讲,摩托罗拉的手机仍然是同类手机中信号最好,最可靠的,作为只用手机打电话的我,在使用过各个厂家的手机后,还是最推崇摩托罗拉的。但是,在亚洲,手机不仅仅是一个电话,它是个人通信的平台,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人在上面镶上钻石作为身份的象征。(这有点像两百年前欧洲人的手杖,其实不是为了支撑身体。)在满足后者需求上,诺基亚和以三星为首的亚洲做到更好。
如果说基因决定性多少有些宿命论,那么人为的因素也加速了摩托罗拉的衰落。我们在介绍英特尔一章中介绍过,在科技工业发展最快的八九十年代,摩托罗拉的第三代家族领导人卡尔文三世没有能力在这个大时代中纵横捭阖,开拓疆土。摩托罗拉本来在手机、计算机处理器和数字处理器(DSP)三个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前景不可限量。但是卡尔文实在没有能力将三个庞大的部门十几万人管理好,虽然他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但是他平平庸庸。也许,在五十年前,一个只需要守成的年代他可以坐稳他的位置,但是在上个世纪末那个一个英雄辈出、拒绝平庸的年代,盖茨、乔布斯、郭士纳、格罗夫、钱伯斯和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等人都在同场角逐,任何公司都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除了卡尔文,摩托罗拉的整个管理层也有责任,他们低估了摩尔定理的作用。虽然数字手机在一开始还比不上模拟手机,但这并不能说它要很长时间才能威胁模拟手机的地位。事实上,由于半导体技术按指数的速度发展,手机数字化比摩托罗拉高管们想象的时间表来得早得多,使得摩托罗拉几十年来积累的模拟技术变得无关紧要,市场的优势顿失。
本来,摩托罗拉是最有资格领导移动通信大潮的,很遗憾,它只踏上了一个浪尖就被木工厂出身的诺基亚超过了。

发表在 他山之玉 | 5条评论

浪潮之巅 之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

转载自Google研究员 吴军

2002年三月的一天,一个豪华的车队浩浩荡荡地来到当时世界第二大微机制造商康柏(Compaq)公司的总部。凯莉.菲奥莉娜当年惠普(Hewlett- Packard)公司高调的女CEO,像女皇一样,在一群大大小小官员的众星捧月下,走进康柏公司的总部,接受她在一片反对声中购来的康柏公司。这一天是菲奥莉娜一生中荣耀到了极点的一天。据康柏的员工回忆,菲奥莉娜当时态度高傲、不可一世,完全是以一个胜利者受降的姿态。

短短三年后,菲奥莉娜黯然离开 HP。她一系列错误的决定和她平庸的管理才能将硅谷历史上第一个巨星惠普推到了悬崖边。好在一年后,惠普在新 CEO 马克.赫德(Mark Hurd)的领导下,从戴尔(DELL)公司手中重新夺回世界微机厂商的头把交椅。但是惠普性质已经由一个高科技公司变成了一个以家电为主的消费电子公司了。

虽然惠普从来没有领导过哪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但是作为硅谷最早的公司,惠普见证了硅谷发展的全过程,从无到有,从硬件到软件,惠普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硅谷历史的缩影。

1.昔日硅谷之星

没有任何公司比惠普更能代表硅谷的神话了。1934 年,斯坦福的两个毕业生休伊特(Hewlett)和派克特(Packard)躺在斯坦福的草坪上憧憬着这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过后的美景。两个打算办一个电子公司,至于这个公司的名字应该叫 Hewlett –Packard 还是该叫 Packard-Hewlett,两个人决定抛硬币看运气,最后结果是 Hewlett 赢了,便有了 HP 这个名字。但是,直到 1939 年这个公司才正式成立,创办资金只有区区 500 美元,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示波器的电子仪器。经过二次大战,惠普得到了发展。这时一个机遇使得惠普、硅谷和斯坦福同时兴起。

二战后斯坦福大 学遇到财政困难,斯坦福有 8000 多英亩的土地,相当于十多个颐和园大小,而它真正需要使用的土地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至今斯坦福荒着的土仍然地占一大半。但是根据斯坦福夫妇的遗嘱,大学的土地是不能出售的,因此,无法直接从闲置的土地上挣钱。后来有一个叫特尔曼的教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仔细研究了斯坦福的遗嘱,发现上面没有禁止斯坦福 把地租出去。于是,斯坦福就拿出一片土地,办起了斯坦福工业园(Stanford Industrial Park),惠普公司成为进驻工业园的第一批公司。惠普公司的从这里起步,生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公司也随着进驻斯坦福工业园。到了计算机时代,由于这些公司大多从事和半导体有关的技术,从此这里便被称为硅谷。而斯坦福大学,不但度过了难关,而且从六十年代起,一跃成为世界顶尖名校。惠普则成为硅谷神 话的典型代表。

几十年来,惠普和斯坦福互相提携,堪称厂校合作的典范。惠普从斯坦福获得了无数优秀毕业生,同时在财政上给予斯坦福极大的支持。就是在很长时间里,惠普是斯坦福最大的捐助者,包括帕克特捐给斯坦福电子工程系的系馆。

到九十年代前期,惠普的业务稳步发展、进入高峰,从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各种电子仪器和昂贵的医疗仪器如核磁共振,惠普都是质量和技术的卓越代表。六十年代,惠普进入小型计算机领域,八十年代进入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行业,它还是喷墨打印机的发明公司。九十年代,惠普进入微机市场。整整五十年,惠普的发展都一帆风顺。如果在九十年代初问一问硅谷最有名的公司是哪一家,十个人中有十个会回答惠普。当时,惠普是很多斯坦福学生首选的工作公司。顺带提一句,惠普是最早进入中国计算机市场的公司之一。

九十年代后期,惠普经历了不很成功的转型,这个曾经辉煌的硅谷巨星渐渐黯淡下来了。今天,在斯坦福孕育出的众多公司中,大家很难将惠普和思科、英特尔和谷歌排在一起。如果没有奇迹发生,以后它的前景依然黯淡。

当然,有些人会觉得我把现在全世界营业额最高的计算机公司(今天的惠普营业额仍然比 IBM 高)说成是前景黯淡的昔日黄花有点危言耸听。但是如果看看下面两张图表,就不难看出其中的道理。

 10-732533
图中的蓝线代表公司的营业额,红线代表纯利润,单位都是百万美元,而黄线部分代表利润率。上面这个公司除了在两千年后经济衰退时营业额有过下滑外,一直保持增长,而纯利润更是直线上升,利润率从十几年前的 6-8%(图中扩大了十倍)增加到现在的10-12%。实际上,2000年该公司营业额下滑是因为它卖掉了一些效益不好的部门,而利润并没有影响。按照巴菲特的投资理论,这个公司的股票可以购进并长期持有。
1-705158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公司,1999年以前,它基本上和第一个公司的曲线吻合,虽然它的利润率相对较低。但是,2000年以后,它的营业额虽然基本上是直线增长,却有两次小的滑坡。糟糕的是它的盈利却忽高忽低。它的利润率不仅没有上升,还略有下降,而且一直在10%一下。因此,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值得怀疑。如果我们再了解到它2002年到2003年营业额猛增是因为买下了一家很多的公司,那么我们对这家公司自身发展的能力就更怀疑了。根据巴菲特的观点,这种忽上忽下的公司不能投,因为它保不齐哪天就会垮掉。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谜底,这到底是哪两家公司。第一家是通用电气GE,第二家是惠普,这是世界上电子行业两家最大的企业。考虑到GE不能算一个纯粹的IT公司,那么惠普可以坐上IT行业营业额的头把交椅。本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微机厂商,惠普本来应该是微机革命的最大获利者,但是这近二十年来它走到摇摇欲坠。其原因何在?

2. 有争议的生死抉择

惠普衰落的原因大致有两个,领导者的错误和“日本/中国制造”的冲击。

进入九十年代,个人微机在美国开始普及,整个市场增长很快。惠普靠着原有的小型机的客户和市场的经验,很容易地进入了微机市场。由于它的传统用户是中小公司和学校,惠普没有花太大气力就打开了大学,研究所和中小公司的微机市场。惠普实际上已经悄悄地从仪器制造向计算机工业转型了,并于1989 年和 1995 年它先后买下了两家计算机公司阿波罗和Convex,当然它只是为了要两者的市场,然后将这两家公司原有的客户换上惠普自己的小型机和工作站。到九十年代中期,惠普成为集科学仪器、医疗仪器和计算机产品于一身的巨无霸型的公司,并且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达到顶峰。那时,惠普是全世界仅次于IBM的第二大计算机和仪器制造商,它的产品线甚至比 IBM 还长,小到计算器、万用表之类的产品,大到最复杂的民用医疗仪器核磁共振机。计算机本来只是惠普长长的产品线上的一种产品,只是到了九十年代由于计算机工业的发展,计算机部门包括其外设的营业额超过了整个惠普的一半,才格外引人注意。

但是,正是由于惠普的产品线太长,惠普内部非常混乱,进一步发展包袱很重。而且,惠普很多产品之间毫不相干,无法形成优势互补。因此,为了今后的发展,惠普必须在产品上进行调整。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司调整和重组的最简单、经济上最合算的做法就是将一些部门从公司剥离出去单独上市。惠普选择了这种做法。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卖哪个部门。

一般来讲,公司会卖出利润率低的、对自己没有用的,前景不好的部门并买进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帮助的公司,比如郭士纳领导下的 IBM 就是这样。但是,惠普接下来的发展史上最大的两次拆分和并购,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科技界和华尔街至今很有争议。而这两次交易都和惠普的前任 CEO 凯丽.菲奥莉娜有关。事后诸葛亮的人对她领导公司的能力很是怀疑。实际上,第一次公司重组,即将赖以起家的仪器部门(即现在的安捷伦公司)剥离上市,并不是菲奥莉娜决定的,因为董事会在她来惠普以前就做决定了。但是由于是菲奥莉娜实施的,因此很多人把这笔帐记到了她的头上。第二次是和江河日下而且亏损的康柏公司合并,这件事是菲奥莉娜在包括休伊特家族和派克特家族在内诸多反对声中促成的。我个人认为第一次剥离安捷伦现在看来并不错,因为事实证明安捷伦发展的不好,但是和康柏合并必要性不大。

让我们回到 1999 年,看一看决定惠普命运的两次拆分和并购。1999 年时,惠普的产品线分成三个方向:传统的科学仪器,比如万用表示波器;医疗仪器,比如核磁共振;计算机及其外设。我们不妨看一看惠普在这三个领域的前景。

file-724572

在第一个领域,惠普有技术上的优势,它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日本公司,后者追赶得很快,而且日本的产品在价格有优势。这个领域发展平稳,利润率稳定,但是市场规模不大,因此,卖掉它顺理成章。医疗仪器这个行业利润丰厚,由于门槛很高,新的公司很难进入,因此相对竞争不是很激烈,惠普在全世界真正的对手只有通用电器(GE)一家。(在核磁共振上,德国和日本的公司在品质上比美国公司的要差一些。)但是成长不是很快,尤其是新的技术和设备都要经过FDA认证才能生产销售,因此研发周期极长。从情理上讲,惠普应该保留这个利润丰厚的部门,因为历来公司都是剥离利润低的部门而保留利润高的。但是,GE 这个对手可不是一般的对手,上百年来,它是世界上少有的常青树,而它的核磁共振机是惠普永远无法超越的。因此,惠普把它的医疗仪器部门分出去也许不是一个坏的决定。事实证明,今天的安捷伦确实无法赶超 GE 的医疗仪器部门。

最后,让我们看看惠普在计算机领域的状况。惠普从七十年代起,惠普成功地进入了计算机市场。这个行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成长很快,但竞争激烈,利润率低。在计算机领域,惠普有很多竞争对手,从早期的 IBM 、DEC 到后来的 Sun 和 Dell 。进入这个领域的技术和商业门槛并不高,很容易有新的公司挤进来。比如苹果和Dell很快就从无到有,在计算机硬件领域占了很大的地盘。显然,惠普是在赌计算机工业的发展速度,用发展速度来弥补利润率上的损失。但是,惠普公司也许忽略了反摩尔定理的作用,一个计算机硬件公司必须发展超过摩尔定理规定的速度才有意义,否则,利润将一天天萎缩。因此,这种赌博的效果至今有争议。

惠普赌的另一个拳头产品是它的打印机。惠普决定采用吉列的商业模式—通过廉价的刀架挣高价刀片的钱,它打算廉价卖打印机,然后高价卖墨盒。惠普的市场战略家们当然仔细算过这笔帐,但是,它们低估了日本制造的效应。至今,惠普在打印机市场上一直受爱普生和佳能的威胁。

应该讲,1999 年的惠普虽然大,但是并不强。这有点像中国战国时候的楚国。惠普的董事会当然希望把惠普搞得强大。它必须决定分出去哪个部门,保留哪个部门。医疗仪器部门虽然利润率高,但是在GE的打压下发展有限,经过长期酝酿,才决定将科学仪器和医疗仪器部门都分出去,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安捷伦,然后新的惠普好集中精力于计算机行业。这么大的公司重组当然要有个有经验的人来执行,惠普公司董事会看中了菲奥莉娜拆分和并购公司的经验,破例选择了她出任硅谷最老的惠普公司的 CEO ,来实施安捷伦上市的事宜。

 

3. 最有争议的CEO

很多人认为凯丽.菲奥莉娜是惠普历史上最差的 CEO 。这点我不敢肯定,但是,毫无疑问,菲奥莉娜是惠普历史上最有争议、也是最出风头的 CEO 。作为一位职业女性,在五年内拆掉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科技公司(AT&T和惠普),又主持了两次巨大的商业合并(朗讯和飞利浦的合资,惠普和康柏的并购),菲奥莉娜的功绩或者罪过已经是任何职业经理人很难比拟的了。因此菲奥莉娜无疑是媒体的关注的对象,当然她自己也喜欢在媒体上出风头。

菲奥莉娜从AT&T最底层做起,仅仅十五年就成为 AT&T 的高级副总裁,应该是有过人之处。也许当年惠普就是考虑了这一点才请她来当 CEO 的,但事实证明,菲奥莉娜的过人之处也许只是好表现自己,让外界和上司注意到她。1995 年,她成为 AT&T 的执行副总裁并主管了 AT&T 和朗讯分家事宜。分家后,她成为了朗讯的第二把手。接下来,她主持了朗讯和飞利浦的合资公司,这家双方投资六十亿美元的合资公司连个响都没有听见就失败了。1998 年,菲奥莉娜被财富周刊评为全世界商业界最有权力的女性。第二年,当惠普要找个人来拆分仪器部门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她。有六十年历史的惠普迎来了它的首位也是迄今唯一的一位女性 CEO 。

1999 年 6 月菲奥莉娜一上任,就将仪器部门剥离上市,从此,世界上多出了一个安捷伦公司。那正是美国股市最疯狂的年代,安捷伦的股价从最初的每股 19-22 美元,提升到 26-28 美元,并最终在上市前的一瞬间定在 30 美元,融资近二十亿美元。11 月 17 号,安捷伦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当天就疯长了 40% ,市值达 200 亿美元(超过今天的 130 亿美元),其中八成以上的股票掌握在惠普手里。当时荒唐的是,惠普的股票当天也狂涨了 13% 。这种现象在投资大师巴菲特看来是很荒唐的,安捷伦疯涨,说明惠普卖赔了,惠普应该跌才是。但是,在 1999 年那个股市疯狂的年代,这种不理性的事情总是发生。到目前为止,菲奥莉娜的工作一切正常。

惠普从安捷伦的上市得到了一笔可观的现金,这笔现金帮助惠普渡过了几年后的难关。现在,菲奥莉娜必须拿出真本事把瘦身了的惠普搞好。很遗憾在她的领导下,惠普的核心业务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它在工作站的业务上远远落后于太阳公司,后来干脆退出了竞争。在微机领域,它离领先者 Dell 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毫无扭转迹象。在打印机业务中,它卖打印机挣墨盒的如意算盘根本打不响,(我们在后面还要分析其原因)。在打印机市场上,惠普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但是市场份额却不断被日本公司佳能和爱普生蚕食。

要夺回市场份额,最根本的办法是改造自身,提高竞争力,IBM 的郭士纳和英特尔的格罗夫,包括惠普后来的 CEO 赫德就是这么做的。但是,这需要有真本事。而最简单、最快的方法是买市场,即买入一家公司。菲奥莉娜是公司并购的行家里手,她看中了当时还占微机市场份额第二、但是江河日下的康柏公司。菲奥莉娜的提议遭到了包括惠普两个创始人家族在内的反对。不少股东担心本来已经盈利不佳的惠普,再背上一个亏损的康柏,最终将拖垮惠普。当时 Dell 占美国微机市场的 31 %,而康柏加惠普占 37 %。菲奥莉娜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合并打造世界最大的微机公司,形成对戴尔的优势。其实,惠普在和 Dell 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在于,惠普的问题是资金周转不够快。Dell 的资金一年大约可以周转两次以上,而惠普只有一次。也就是说,即使 Dell 的利润率只有惠普的一半,它也可以获得和后者相同的利润。这样,Dell 计算机降价的空间就很大,很容易占领市场。显然收购康柏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菲奥莉娜的并购方案在董事会里遭到了 H 和 P 这两个家族第二代的一致反对。为了使方案得到通过,就得要全体股东大会的同意了。菲奥莉娜做了很多工作动员中小股东投票,促使这项提议通过,最后股东们以 51% 对 48% 批准了收购康柏的决定。在这 51% 的赞同票中,有相当比例是菲奥莉娜拉来的票。2001 年,911 前夕,这项惠普历史上最大的二百五十亿美元的收购交易终于完成。由于华尔街对此普遍不看好,新惠普在交易完成的当天股票下挫近 20% 。几天后 911 的恐怖袭击发生了,美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新惠普的生意一落千丈。2002 年,惠普出现十几年来的首次巨额亏损。

并入康柏后,惠普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康柏加惠普的市场份额,在市场份额最低的 2002-2003 年,它而只勉强维持了康柏原有的份额。在商业史上,类似的事情时常发生,两个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合并后,不仅没有得到累加的市场份额,而且只达到两者合并前少的那份。原因很简单,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公司必定有它经营管理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合并后问题会翻倍,在竞争中会更加处于劣势,从而进一步丢失市场份额。这就好比几块煤放在一起是一堆煤,而不是能发亮的钻石。菲奥丽娜领导下的惠普公司本来已经问题多多,再加上一个问题更多的康柏,成堆的问题早已超出了她的能力所能处理的。本来,菲奥莉娜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内部的问题,如果她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话。但是,好大喜功的她选择了一条急功近利的道路一下走进的死胡同。菲奥莉娜在她的自传中为这次合并进行了长篇的辩解,并且攻击休伊特家族和帕克特家族,并怪罪媒体。但是民众并没有买账,事实上愤怒的股民在合并后的几天就把她告上了法庭。

在菲奥莉娜执掌惠普的接下来的五年间,菲奥莉娜从一个科技公司变成了一个电器公司。它原本是和 GE 、IBM 以及 Sun 这样的科技公司竞争,现在它蜕变为和 Dell 、索尼、佳能和爱普生一类的低利润普通电器公司。在菲奥莉娜的任期中,她个人频频在各种媒体中亮相,(当然,她解释为媒体找她。)但是惠普这个硅谷最有历史的公司正渐渐被人遗忘。它在个人机领域输给了 Dell ,在数码相机上输给了佳能、尼康和索尼,在打印机上输给了爱普生和佳能,可以说是一败涂地。

 

4. 亚洲制造的冲击

菲奥莉娜当时的另一个指望是,卖打印机后一劳永逸地挣墨盒钱。这个策略也没有行得通,这里面有除了技术和商业的因素,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来自亚洲制造的冲击。现在,中国制造似乎成为了一个时髦的词,因为中国为世界生产从玩具、服装到家电等各种消费品,甚至包括 Burberry 和 Armani 在内的奢侈品。但是,这里我想讲的亚洲制造并不是指欧美在亚洲进行外包加工(比如台湾的郭台铭),而是指像亚洲人自己的公司在一些产业上彻底替代欧美公司,比如丰田、本田代替通用汽车和福特,联想替代 IBM 等等。很不幸,惠普是亚洲冲击的牺牲者。

二战后的信息技术,大多起源于美国,而硅谷更是世界创新的中心。尽管 2000 年硅谷收到互联网泡沫崩溃打击最大,但是,它依然是信息技术和(以 Genentech 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创新的中心,但是,和二战以前不同,每一项起源于欧美的新技术,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日本人、后来还有韩国人和中国人掌握。于是,一种技术出来后,欧美公司在没有亚洲竞争对手时,可以打一个时间差,挣一个高额利润。以前,这个时间差有几十年,现在已经缩短到几年甚至更短。比如,五十年前日本的日立和松下等公司造出可以媲美惠普的示波器花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到了八九十年代,佳能仿制出惠普的喷墨打印机几乎没有花任何时间。这样一来,惠普等公司就不得不和亚洲公司面对面的竞争了。

在九十年代末,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高质量喷墨相机的市场迅速增长,但是由于有佳能和爱普生等日本公司加入竞争,喷墨打印机的利润被大大压缩了。一台高质量的彩色喷墨打印机本身的价格不过一百美元上下。因此,靠卖打印机显然挣不了几个钱。惠普最初将打印机墨盒的价钱定的很高,一套墨盒大约是打印机价钱的一半。这便是吉列通过刮胡子刀架挣刀片钱的做法。但是,惠普的墨盒和吉列的刀片有个很大的区别。刮胡子刀片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吉列的刀片比廉价低质量的确实好不少,而且刮胡子刀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它的马虎不得,用一个劣质刀片刮破脸可不是件好玩的事。因此,大众会首选吉列刀片。打印机墨盒则不同,惠普的墨盒本身就是由中国的 OEM 厂生产的,它和兼容的墨盒在使用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价钱上却差出了五到十倍,因此很多人不去买惠普所谓的原装墨盒而使用兼容的。后来惠普禁止兼容墨盒的出售,但是佳能和爱普生没有禁止,于是人们干脆连惠普的打印机也不买了。在喷墨打印机刚出来时,惠普是统治这个市场,而现在,虽然它还是这个领域最大的厂商,但是在世界的份额只剩下百分之四十几了。

亚洲制造的影响不仅仅在于限制利润率,而且还在于亚洲公司参与制定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如果没有佳能和爱普生等亚洲的竞争者,惠普或许还有可能采用吉列的商业模式一劳永逸地挣钱。现在,它不仅要和日本公司面对面的竞争,去挣打印机本身那点蝇头小利,而且一劳永逸挣墨盒钱的财路也被断了。为了抵消亚洲制造的冲击,欧美公司十分鼓励和支持代加工即 OEM 似的亚洲制造,这样可以降低它们的成本,但是会千方百计阻挠亚洲公司打自己的品牌,因为这样会对它们产生威胁。可以这样讲,美国公司很喜欢 OEM 大王郭台铭,不太喜欢松下幸之助和华为的任正非。

从 2003 、2004 年起,整个硅谷开始复苏,很多公司回到并超过 2000 年的水平。但是,惠普一点没有好转的迹象。华尔街不断看空惠普的股票,忍无可忍的股东们终于决定赶走毫无建树的菲奥莉娜。根据美国公司的惯例,惠普提供给她一笔丰厚的退休金,然后由她自己提出辞职,这样大家面子上都好看。菲奥莉娜临走还从惠普投资者手中拿走了上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但是,股东们宁可花钱请她走。菲奥莉娜离职的当天,惠普的股票大涨了 10% 。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它说明如果一个公司不能挑选好掌舵人,以后替换掉他成本也是很高的。

 

5. 峰回路转

惠普新的舵手是马克.赫德。他上任前大家对他是否能扭转惠普这个老、大、难的公司也心里没底。也难怪,九十年代以前,惠普的高利润很高,节奏慢一些也没关系,惠普的很多老员工已经习惯了不紧不慢的做事方式。这种样子显然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微机市场上生存。在产品上,惠普和竞争对手相比一点优势也没有。两年后,雄辩的事实证明,作风直截了当的赫德正是医治惠普的良医。赫德很少花时间做那些漂漂亮亮的 Powerpoint 投影胶片,而是直接在白板上写写画画。赫德很少讲大道理,从来是用数字说话。他做一小时报告,常常要引用几十个数字,平均一分钟一个。

赫德一上任就对惠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裁撤了水平很高但是对惠普用处不大的研究部门。惠普的研究院历史久远,除了惠普自己早期的各个研究所,还包括从康柏继承下来的原来 DEC 的研究院。后者曾经是美国仅次于 IBM 研究院的计算机研究院。惠普研究院包括有图灵奖得主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但是,既然惠普已经成为了一个家电公司,那么养这么多科学家的必要性就不大了,因此赫德果断地裁撤了该部门。同时,赫德对其它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瘦身,惠普一共裁员一万五千人。同时,为了减少动荡,赫德基本维持了公司2004 年的架构,即分成服务业(TSG)、个人电脑(PSG)和打印设备(ISG)三个主要部门,(当然还有一些小的独立部门)。

赫德做的第二件事是从 Dell 手中夺回 PC 机的市场占有率。赫德采取了和 Dell 直销模式相反的代销方法。以前,Dell 靠直销大大降低了流通渠道的成本,使 Dell 成为美国最廉价的品牌机。Dell 的直销方式至今被认为是它成功的经验。惠普并购康柏后,很长时间里试图抄 Dell 的模式,但是做得不成功,反而有点邯郸学步的味道。赫德知道别人成功的经验对自己未必合适,因此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代销模式。以前,计算机类的
电子产品主要是由 Circuit City 和百思买(Bestbuy)这样的电器连锁店代销。这些店会提供一般百货店没有的对于大电器的售后服务。可是,今天 PC 机基本上是开机就能用,报废以前不会坏,不需要什么服务。惠普后来加强了和美国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以及最大的会员店 Costco 的合作,将惠普的 PC 机直接放到这两家店的货架上。在短短的几个季度内,惠普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 Dell ,居世界第一位。

惠普的另一大业务是打印机,针对数码照片的普及,惠普干脆推出了很多专门打印照片的专用彩色喷墨打印机。这种打印机只有一本三十二开的字典大小,不需要联入计算机,就可以从照相机或者内存卡上直接打印 4×6 寸的高分辨率、高质量照片,非常方便。这些打印机销路很好。同时,惠普针对专业打印社,推出了多种宽幅高分辨率打印机。经过努力,惠普基本上扭转了打印机市场份额下滑的颓势。

我们在前面提到,惠普衰退有两个原因,一是前任领导的能力问题,二是它身处的电器行业受亚洲制造的冲击。现在,惠普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赫德显然是一位称职的领导,在他的领导下,惠普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利润率几乎翻了一番,公司的股票也涨了一倍。惠普又重新走上了稳步发展的正轨。但是,现在的惠普已经从一家科技公司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家电公司之一。它在计算机服务领域的增长远没有它在制造业增长快。但是,另一个结症显然不是谁能解决的。计算机制造业受反摩尔定理的制约,同时受到亚洲,这里主要是日本公司的冲击,日子不会很好过。对于投资者来讲,这也许并不是件好事。因为现在计算机和电器制造业的利润不仅低而且极不稳
定。下图是这五年来,家电行业股票(包括索尼、松下和美国的一些电器公司等)和大盘走势的对比,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家电行业的股票(蓝线)不仅回报不如大盘(红线),而且忽上忽下像做过山车一样,这是投资者最不喜欢的。

image005-701787更糟糕的是,惠普已经被打上了消费电子公司的标记,这样对于向往创新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来说,惠普就不再是他们工作的首选了,这对惠普的长期发展不利。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受到安迪-比尔定理的影响,为了运行Windows Vista ,惠普的计算机会卖的不错,表明上看它的业绩还会不错,但是它的市场份额,尤其是海外市场的份额会受亚洲制造的蚕食,前景不是很美妙。

惠普虽然是一个大公司,但是它从来没有领导过哪次技术浪潮。因此,它开创出一个新行业的可能性不大。(它不同于苹果,后者从来就有创新的基因,因此可以完成从微机到 iPod 再到 iPhone 的过渡。前者则很难转型。)它是当年以半导体和计算机硬件为核心时代的硅谷的代表,而今天的硅谷,半导体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惠普已经不能代表今天硅谷的潮流了,这也是我在开始时讲惠普是黯淡了的巨星的原因。

 

发表在 他山之玉 | 3条评论

好吧!就这样了!

不玩DotA了,说不玩就不玩了。会让你看到我要做成一件事情的决心的!
发表在 文化沙漠的涂鸦 | 3条评论